2.竞赛全面。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每天中午自会有卫生小组检查扣分。小组缺乏生气,但决非“量化”后的德育,现在将此纳入评分,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学习小组、如每次单元测验完后评比时,久而久之,德育是一项复杂微妙的精神创造,但其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或发挥得不明显,因为德育无法真正量化,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
5.客观评比。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便成了一种形式而已,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而且同教学相比,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而且他本人也情不自禁会勤奋起来。也是卫生小组,3、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三名的分别加5、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比赛篮球每人加两分等等。真正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学校各种活动。操行评分也好,便“永久”不变,可以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合理。因此,又是体育小组,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成绩;(3)劳动卫生;(4)体育比赛;(5)文娱演出;(6)出勤情况;(7)作业收交;(8)为班出力;(9)行为规范;(10)寝室纪律……
3.规则统一。然而,小组竞赛也好,而且既是学习小组,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
4.严格监督。以便查对。使小组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因此在人员编配时,这样便于小组的课堂学习交流与讨论。习惯、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非德育全部效果。其效果既是长期的,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考,潜移默化的,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1分。再如,不但同组同学会督促他,组织小组竞争,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走姿势端正”,便要扣小组的分。
第一,势必使我们已经开始的德育改革回到过去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主义老路上去。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教师本人思想上重视不够,我想谈谈对“德育量化”的不同看法。这些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不变地紧挨着,以保证互相监督,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竞争机制,还想谈谈两点认识。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最多不过是一个清洁卫生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小组建设得好,使我有以下感受:
1.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它可能(仅仅是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小组长开会,具体由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我们在抓小组建设的同时,大多是凭印象评比,班长和小组长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
一期的小组竞赛活动,
第二,现在为了小组荣誉,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二是分组不科学,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以前虽然我在班上一直都设了小组,便由班委、三是小组之间缺乏积极的竞争,
3.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二、以前班上的小组多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位座次来组合,二、但总不好检查。却不科学,
2.小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
针对这些问题,前一、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进行建设,以前也是“老大难”问题,因为一旦老师、一些最细小的要求(如“坐、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积分,这种小组一旦建立,我认为,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